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阿羚新書《從斷捨離出發,打造你的新家感!》 (1) 國內典型對待家的方式

原本,我以為老屋改造完成後,大家可以從此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

其實不然。

before 跟 after 之後還有after after,以及ever after。
就算是全能住宅改造王,能夠改造的也只有住宅而已,那人呢?

房子改造的同時,人也要一起改造。
製圖_阿羚 美術_心梅(本圖摘自《從斷捨離出發,打造你的新家感!》)




「人」、「事」與「物」這三者,隨著時代演變呈反比。

以前家庭人口多、生活單純、物品少。
現在家庭人口少、生活複雜、東西多。
原本應該讓我們簡單放鬆的生活,現在變得太滿太忙。

製表_阿羚 美術_心梅(本圖摘自《從斷捨離出發,打造你的新家感!》)

台灣典型的都市家庭,其住家跟房子的關係時常是這樣:

25~30歲結婚成家,接下來10年到15年開始忙碌的為生活家庭打拼,房子基本上沒有怎麼維護,於是,漏水了、東西越來越多了。
直到45~50歲時,屋況越來越難以忍受,孩子也長大、或者要接父母來住了,於是決定要翻修住家。這次的翻修,可能會是人生中的唯一或唯二。

比較可惜的是,典型的家庭翻修,通常都以「解決現有問題、現有需求」為出發點,很少會考量到二十年或三十年之後的空間需求,也很少透過翻修省思生活習慣為這個家所帶來的影響。

於是很可能最後情勢所逼、還要再進行局部翻修。

上圖的淺灰色部分「忍耐不良屋況」,是指遇到房子出狀況時(像漏水、龜裂、太熱、太潮溼、發霉等),通常都是抱著忍耐或視而不見的方式度過,直到狀況真的很誇張、很糟糕了、忍無可忍,加上家庭成員有所變動,才一併解決。

另外「物品囤積」的習慣,通常都是交屋、住進去之後就開始會發生的行為,你我都會。但一旦過度,就會影響到生活品質、甚至居住安全。在無意識的狀況下(別人很驚嚇、自己沒感覺),物品囤積的行為可能會一直延續到老。

這本書中,我以人和房子的生命作為互相對應的出發點,探討人能為房子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時延長房子壽命、增加居住舒適度、又能夠提昇生活品質。

透過書中的實際例子,提供改變調整的解法、期許趁著難得的住家改造機會,一併改變自認會影響居住品質的生活習慣。

一口氣解決人與房子的問題,才能夠真正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