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電氣與機械噪音的預防

這算是年後的小提醒吧!(怕我忘記趕緊先寫下來,以後再補充詳細的說明...)

過年期間訪友看到又有住家犯了類似的毛病,雖然只是小事,但卻可能對自己及鄰居造成長期影響。若一開始有留意到,未來就可以避免長期的不適。

機械電氣所產生的噪音在住宅中頗為常見,可以透過一開始安裝就避開問題點、或先做預防或緩衝的動作。

馬達、電氣機械不要裝在房間牆外

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行動不便者也可自主移動/照顧長輩不傷腰/天花板移位機 (上)

自從之前扶長輩從椅子站起來、我的腰突然一陣酸之後,我就在想,長期的照護者,是不是更容易出現腰傷或脊椎傷害?

2022年12月16日 星期五

闔上窗簾立刻升高1度 做好斷熱避免屋內暖空氣流失

本週日有機會降到10度以下,但因陰雨潮濕,中部以北體感溫度竟會降到3~5度。所以本週末請務必做好居家保暖。其中,可即時做到的是窗戶的斷熱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舊物愛好者可以參考的書籍:《二手芬蘭》

 



你喜歡逛二手店嗎?之前去奧地利旅遊時,隨性逛路經一家二手店餐廳,牆上貼著告示:「喜歡手上的杯子嗎?喜歡你坐著的椅子嗎?可以買回家!」老闆是個二手品愛好者,有些客人似乎很常來,跟老闆聊完天,順手就買個二手品回家。

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龍眼樹移植(完結篇):達成不可能的任務

(續上集)這次真的不容易。挑戰包括1.老樹本身被周遭硬體卡住、2.周邊電線遍佈沒有腳路、3.時間壓的很緊、4.下雨天 ...

找到願意接手的老樹移植專家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鴻楷大哥後,接著又要面對緊湊的最後期限。

陳大哥(右)正在指揮吊車把龍眼樹調到最佳角度。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龍眼樹移植 Part 2:一波三折的老樹領養、樹會自己找主人


2022/11/21工作內容:修剪樹冠、檢視樹根、包土、回填做假支撐


感謝大家轉傳,發佈龍眼樹救援後,很快就有兩位網友希望能夠領養。一位是建築師、一位是彰化屋主,彰化屋主在他青少年時期,老家的百年老龍眼跟著四合院一起被拆除,內心一直遺憾到現在,他甚至拍了龍眼樹的預定地給我看。希望能透過挽救這棵龍眼樹彌補心中的遺憾。

不過,到現場勘查後,他們均表示驚恐萬分,從變形的圍牆推測,龍眼樹的根似乎已跟圍牆融在一起,加上時間非常急迫無法養根,移植的成功率非常低,最後兩位先生都打退堂鼓,尤其彰化屋主恐怕難以承受再次失去老樹的打擊。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龍眼樹移植 Part 1:即將謝幕的阿嬤ㄟ柑仔店與找新家的龍眼樹

在台北士林的幸福街社區,一間經營超過50年的柑仔店即將謝幕。柑仔店左邊原本有家幼稚園,當時唸第一屆、第二屆的小朋友應該也快六十歲了。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讓燈照出陽光來🌞 在房間裡也能日光浴

光纖只傳送日光、手即使貼近燈具也不會燙。

越來越多人感受到陽光對身心療癒的重要,日光是室內電燈無法取代的。
為讓家中有陽光,最常見的是開天井、安裝天窗,但多數住家受限面積無法達成。 
近期我拜訪了兩個有趣的替代方案:光導管光纖日照儀。 

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我家適合裝「隱藏桌」或「隱藏床」嗎?

你一定看過類似的影片:從牆面輕鬆往下拉、就變出床或桌子...有些讀者問我適合做嗎?
我通常回答,要看每個人的生活習慣。


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

老樹的故事 🌳


不知道各位的老家有沒有大樹?每次我看著家裡陪我長大的芒果樹,我就想到幾個屋主說的老樹故事。聽第一個案例還覺得也許是巧合、但聽到第二個、第三個之後,不免感到疑惑...是否有些老樹會被照顧者的狀態所影響?

有一棵位於潭子綠園道旁住家的玉蘭花(又稱白玉蘭,常綠喬木),樹高超過一層樓,是由屋主媽媽在年輕時親手種的。他媽媽幾乎把玉蘭花當成自己的寶貝在照顧、甚至還會對著它說話。

2022年8月12日 星期五

階梯多高1公分 對矮小年長者而言可能就是挑戰

為什麼不同地點的樓梯,有的走起來會喘、有的不會?
這跟階梯的高度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身高不高的人(如我),更可以感受階梯高度的微小差異。
雖然建築技術規則提到,居室階高20公分以下即可,但我覺得通用的理想級高應該是介於17~19公分之間。

2022年6月12日 星期日

如何向老家道別?

四月時,老讀友阿倫來電,問了跟房子有關、卻是我從未想過的問題。

阿倫從小在新竹跟阿公同住、即使畢業到台北工作,仍然每天辛苦通勤,只為陪伴年老的阿公。

直到阿公過世,他才正式在台北落腳。老家,也因此閒置成為空屋。

事隔幾十年,他評估未來不太可能再回新竹,發佈出售消息後、很快就找到買家。

「現在只差我簽字就成交了,」阿倫電話中說,「可是,心中卻湧上不捨感,不知道要怎麼面對這種心情?怎麼處理這樣的感受?」我這才發現,許多人賣房子,尤其是老家,都會面臨到這樣的心情。


2022年3月14日 星期一

留棟距帶來採光通風及方便修繕的好處

自地重建的房子,如果可以退縮一點,可以帶來許多好處。過完年後拜訪的第一間住家,舊屋的時候是跟隔壁連在一起的典型長形連棟透天。

屋主家(左邊)在重蓋之後,刻意留出約1.5m的棟距,與右邊建築多了緩衝空間。

拆除重蓋之後,屋主希望可以跟隔壁棟保持約1.5公尺的距離,沒想到因此有了更多好處。

2022年1月31日 星期一

在家養雞可行嗎?


最近不明原因缺蛋,搞得許多人排隊搶蛋、蛋價飆漲近1.5倍。前天陪老媽去社區雜貨店買蛋,很幸運,我們是最後一個買到的。直到今天,雜貨店仍然沒蛋。
不過,我認識的一些朋友都老神在在。不論是有院子的、有農地的、甚至只是一小塊陽台或頂樓的,只要養幾隻雞,就不太會有缺蛋的壓力了。

2021年7月21日 星期三

如何減少排水孔塞住的機率?颱風前要檢查的屋內屋外7重點!

颱風要來了,氣象局提到中北部有機會進入暴風圈,而且今天下午已有好幾次短暫大雨。

右上,將排水孔清乾淨。右下,順著落水頭圓周排石子。
左圖:落水頭周圍堆滿礫石的樣子。

頂樓過濾落葉的方法:將頂樓兩個平底落水頭換成高腳的,並在周圍放了幾圈礫石(礫石是去園藝資材行買的,一公斤20元,一個落水頭約用2.5公斤的礫石鋪在周圍),礫石的體積選大於落水頭欄杆的間距,礫石會過濾飄來的落葉雜質,這方法是跟一位高雄的屋主學的,他們是設置於庭院,用在頂樓也有效!

2021年7月20日 星期二

下雨前的濕熱天氣,即使待在屋內也可能「室內中暑」!

今天雨要下不下的,北部濕度在80%左右、中部有些地區甚至到90%。

看氣象或溫度計,想說現在也才29、30度,應該不用開空調吧?其實不然,還要參考「體感溫度」比較保險!

體感溫度對照表。
同樣29度的室溫,濕度40%的體感為30度、濕度90%的體感為39度

2021年5月17日 星期一

有換氣、有過濾,可降3至6成居家隔離感染風險

前幾天看到FB有臉友確診,她是輕症、只需在家隔離觀察。因為擔心傳給家人,她緊閉門窗,搞得房間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反而容易頭暈、且讓房間內病原體濃度增加。而且,只要一打開房門,房間裡的高濃度病原體仍會傾瀉而出。

看到越來越多人必須居家自我隔離,我決定延續去年居家防疫通風路徑的案例,再整理出一篇居家適用的通則,家有隔離者請參考。

我發現,不論是美國CDC的建築通風指南、或台灣冷凍空調學會辦的防疫研討會,都提到「換氣」與「過濾」的重要性。

在沒有空氣調節系統的開放空間(藍色)vs. 過濾級數MERV 11、每小時換氣0.35次(橘色)的風險比較。
一般說話的風險接近於0、大聲說話風險馬上來到20%、邊大聲說話邊運動風險就會大於40%以上。

2021年5月1日 星期六

長痛不如短痛,拆掉重做的隔間牆

屋主J先生分享他買新屋的經驗。他想在新成屋中使用聲稱節能的空心紅磚當隔間牆,卻因廠商提供的工班施工品質出狀況,最後只好忍痛拆除、改用傳統紅磚。

重新砌好的隔間磚牆及毛胚屋。

2021年4月18日 星期日

零裝修,在家打造臨時Home Gym!

有運動習慣的朋友,這陣子沒辦法去健身教室,而戶外運動戴口罩又很熱很悶,多少會覺得沒運動怪怪的吧?

如果家中有可彈性利用的區域,不妨為自己打造一個臨時的Home Gym(居家健身房),練練自己熟悉的基本動作。

在播放示範影片時,螢幕不能太低或太高,也不能太小。
最好用投影或15吋以上面板筆電播放。視線平視或小於15度角。

由於運動健身是動態的,需要考量到基本的安全性與健康。

包括最小活動面積怎麼計算可以用坊間巧拼板當運動地墊嗎?TRX安裝在門片上要注意什麼?邊練邊看示範教學影片,螢幕要怎麼擺、才不會傷到頸椎

💡我整理出5個基本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