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來源出處(右)Photo by Pete Markham (CC) |
(警告:我這篇不是同溫層自嗨文,雖然我已試著寫保守些,但對有些人也許還太重鹹,若無法接受請跳過。)
這幾天我FB個人動態看到超過6成是朋友轉貼亞馬遜雨林大火的消息,有母獼猴抱著孩子哭號的照片、也有無尾熊及紅毛猩猩被燒焦的慘狀、「地球之肺」被燒傷人類要缺氧了...
我第一時間看到也很難過,但很快自問「真的嗎」?熱帶雨林有無尾熊跟紅毛猩猩嗎?熱帶雨林真的是地球產氧大宗嗎?
到非同溫層交叉比對
看到讓人震驚的環境新聞,第一時間總是想轉寄給更多人關心。但除此之外,還能做什麼?
在經過多次教訓後,我對環境及社會議題開始抱持懷疑態度。我學會到陌生的知識領域(如產業、科學、哲學、財經等面向)討論並查證,我試圖用其他觀點來看待事情。
例如,有陣子我常看資源危機的紀錄片微電影。當時有部片提到Peak Oil(石油峰頂),主張石油產量約在1970年達到頂點,接下來會逐漸下滑。人們對石油的需求暴增(例如開發中國家的家庭開始富裕,家家戶戶一台兩台車),會導致油價翻好幾倍漲。
然而,國際間產業面的新聞粉專卻提到,隨著開採技術的進步,2017年,美國石油產量已與沙烏地阿拉伯不相上下,OPEC刻意減產避免油價暴跌,國際能源署(IEA)表示,今年石油供應量將超過全球需求。
別讓未經查證的關心淪為笑話
我後來在科學及產業社團討論得知,佔地球7成面積的海洋,其中的浮游生物所生產氧氣、超過地球的一半,若要說地球之肺,海洋可能還更名正言順。亞馬遜雨林的產氧量則不到10%(與夜間、枯死分解釋放的CO2抵消則趨近於0)。
亞馬遜雨林的地位,與其說地球之肺,它的生態多樣性更別具意義。
好了,「地球之肺」很快被打臉。接著又轉貼動物被大火燒死的照片,又被證實都不是拍攝自這次亞馬遜大火的照片,有些動物甚至不是雨林動物...
我刷著臉書上十幾則的亞馬遜森林大火動態,有種淡淡感傷與無奈。感傷的不是那些假照片,而是朋友們對這些事件的處理方式。
亞馬遜森林大火是真的、動物被燒死也很嚴重,但不表示就可以縱容假照片、照片濫用或亂冠稱號。有些人長年為環境、社區、國家盡心盡力,是各領域的佼佼者,但卻對假資訊沒有防心,也許是因身處同溫層的關係,他們並未察覺這樣的環保農場文已被有心人諷為笑話。
環保救地球,有其宗教性、也有其市場性
若有人說我環保愛地球,我一定會馬上糾正。首先我們的存在與生活,就會耗能、就不環保。若地球目前仍允許人類存在,就表示目前人類還在它可控制範圍,地球沒有弱到需要你去保護(地球45億歲,人類25萬歲),只要它高興,它可以來個10級強震。
人類要做的事情是搞定自己、leave nature alone。
對環保議題的關心,最好出於「自發性選擇」,而非出於恐懼、想拯救地球或積功德等奇怪心態。
我樂於做好回收分類,是因為我贊成玻璃可重新再被利用、廢棄電池不要丟到掩埋場污染到的地下水。我分類是因為不想害到自己與大家,而不是因為想「救地球」或「積功德」。
喬治卡林。翻攝自Youtube Save The Planet 拯救地球 George Carlin |
從吸管來看環保的市場性
說到「救」,我聯想到今年因海龜鼻孔插吸管,衍生出很難用的紙吸管。
大家有想過,為什麼不規定乾脆別用吸管?為什麼不是研發可拋棄式、台灣野外四處可見的蓪草(通脫木)草稈當市場主流吸管?如衛生筷般可低廉製造又可一次式使用。
最後,為什麼決定紙吸管、不鏽鋼吸管跟玻璃吸管?其中部分紙吸管還有膠膜不可回收的問題。不鏽鋼吸管跟玻璃吸管成為超夯流行贈品,但並沒有在飲料店或速食店看到大家拿出來用。
有時候,環保人士無形中成為特定產業的最佳業務員,而且還是免支薪卻不自知。
對煽動性的資訊存疑
我不是什麼生態學專家、環境學者,但發佈假照片(無尾熊燒焦)、用扭曲的定位(地球之肺)來呼籲大家關心,感覺是在踐踏他人的關心,有種「反正不管用什麼手段,我就是要把你騙進來就對了」的傲慢。
更甚者,刻意找這些假照片引發群情激憤,背後目的更有必要去探究。若是如此,我反而覺得有人願意挺身吐槽打臉還更顯珍貴。
不是說亞馬遜森林不重要、也不是要大家別關心環境。而是希望大家在呼籲關注時,能選擇正確的知識來源,不然以後再轉寄其他新聞,朋友就會對你的資訊看法失去興趣。
網路很開放、可以查詢任何資訊,但現在同溫層也越來越堅固。如果永遠固守或反對某個特定觀點,你會看不到(也不想看)不符合你胃口的資訊。
遇到聳動新聞,我們也許可試著練習阻斷「震驚→哀嘆→沒救了」的直線型反應,把它改為「震驚→冷靜→自問”真的嗎”→查證討論」的反應。
這並不難,只是需要一點點好奇心罷了。
喬治卡林。翻攝自Youtube Save The Planet 拯救地球 George Carlin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