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如何透過改造隔間,降低高齡父母對「看不到家人」的不安全感?

台灣對於居家格局的主要價值觀總希望能夠隔出越多空間越好。但若家中有年長的長輩,則需要重新考慮了。

年輕的時候,隔間、隔牆也許只會覺得昏暗狹窄。但對於年長者而言,這種不適感會放大好幾十倍,可能會轉而成為心理上極大的恐慌與焦慮。


最近收到讀者阿輝(化名)的來信,他提到母親近年時常與父親發生爭吵。「我媽嫌我爸很黏,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讓她最家事很不方便。」語氣中感受的出阿輝的擔憂,「我爸從三年前開始變得容易跌倒,上廁所、洗澡、起床各跌過一次。跌倒之後很難自己爬起來,我媽聽力又不是很好、常忘戴助聽器,聽不到我爸的呼叫聲。我爸曾這樣攤在地上快一小時才被發現。」阿輝的爸媽年齡差距大,父親九十、行動略微不便,母親才七十出頭、行動自如也很有活力,兩老不喜歡外人,因此至今仍拒絕兒女聘僱看護。

老爸爸一直跟著老媽媽,為什麼?
我們相約至現場勘查,在這座落於國宅社區、22坪的小公寓中,被隔出三個房間、客餐廳、廚房。「我在這從國中住到大學畢業的,現在我跟兩個妹妹都已各自成家。有兩個房間都空出來了。」我邊聽阿輝說明,邊看兩老的行為,果然,阿嬤從廚房、陽台進進出出的做家事、不論走到哪裡,阿公總是佇著拐杖,緩緩的跟前跟後

但是,約1.5坪大小的廚房很狹窄,阿嬤洗菜、煮飯,又是油煙又是菜刀,阿公就緊緊地站在旁邊站崗,每次阿嬤要移動的時候,總是要把阿公移動,嘴上又是免不了一陣碎念。


「一定得跟得這麼緊嗎?還是因為看不到才跟來跟去?」出於好奇心,我決定測試。這房子最長、最沒有視線阻隔的是通往三個房間的走廊。我擺了張椅子,請阿公坐在走廊盡頭,然後請阿嬤客廳門口整理玄關,兩人之間起碼距離七八公尺,但只要看得到阿嬤,阿公就安穩地坐在椅子上、表情平靜

但是,只要阿嬤離開視線、移到阿公看不到的地方,阿公便急著要站起來。「令尊似乎是只要看得到令堂,就算距離遠一點也沒關係。」原來,阿公之所以緊緊跟在阿嬤旁邊,主要是因為空間太過狹小,而且只要阿嬤一移動,牆面就會阻隔掉阿公的視線,造成阿公的不安,腳步一急、走道又暗,容易忽視家中的高低差而跌倒。

 達成視線無障礙  阿公安心 阿嬤開心
「你們有想過搬家嗎?搬到比較寬敞舒適的地方?」我隨口問一下阿輝。

「我們不搬家!我們習慣這裡了。」阿嬤突然很大聲的回覆,我縮了一下肩膀看著阿輝。

「妳問的這個我們已經討論過很多次了,一直被否決,不然我們也很想搬啊...」

於是,我建議他們,拆掉家中多餘的房間,只留下兩老的臥室(參考平面圖after)。除了臥室跟浴室外,其他空間也應盡量做到一覽無遺,在家中任何角度都可以達到「視線無障礙」。阿公坐在客廳的沙發上,就可以看到在廚房、餐廳、陽台上做家事的阿嬤,這樣他不必跟得這麼累、也不會讓阿嬤火氣上升。

老公寓改造,盡量不要變動到衛浴的位置以降低樓下漏水的風險。高齡住家最重要的規劃重點之一,就是要將臥室設計在接近衛浴的位置,減少行走步數、增設扶手,降低跌倒的機率。

地面也可藉此機會全部重整,移除門檻,便於行走。此外,若空間允許,將推門改成水平軌道拉門。

「家父之前曾經有一陣子臥病在床,我們兄妹就一定得有人陪在他身邊,不然他又會扯掉點滴跑去找我媽。」阿輝提到,「有沒有什麼方法,就是即使萬一家父在臥室,也可以看到母親的呢?」其實這並不困難,只要讓臥房的牆面是可以變成透明的即可。

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以玻璃牆面作為臥房隔間,若需要隱私的時候再將遮光窗簾拉上。另外一種則是搭配電控電漿玻璃,平常沒通電的時候呈現灰白色、打開ON之後則可呈現透明。如此一來只要在需要的時候,就可以讓視線穿透。
建議改造的方向:將空間整合成三大區塊。起居與家事空間的視線可以相通,浴室分隔出輪椅可以方便進出的寬度,並用斜坡及排水槽銜接高差,臥室建議將一部分牆面作為玻璃窗讓視線穿透。 


→更多老後生活的居家靈感,請看阿羚新書《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
本文同步刊載於50+

加入好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