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失智長者愛遊走,居家怎麼配置才安全?一定要注意的4個重點

年紀大的長者,最怕的就是跌倒,但有些高齡長者偶爾會出現在家中遊走的行為。

「家裡長輩坐不住,老是想起來走動,但家裡沒有可以讓他遊走的空間。」
「就算把門反鎖、讓老人待在家中,但還是常發生在家中因遊走而摔倒的狀況。」

一個坪數只有三十、四十坪的家,要如何配置、以及要注意哪些重點,才能滿足有遊走習性的老人?確保他在有限的空間內安全、不容易焦躁?



在熟齡居家空間的規劃上,相較於行動不便的長者,滿足遊走需求的難度更高,這牽涉到動線的規劃、以及空間的佈置元素陳設。醫學上,失智老人常見的遊走型態討論對象,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1.  漫無目的型(靜不下來)
2.  刺激型(單純在遊走過程中透過觀察接觸物品而受到刺激)
3.  目標型(因某些理由而尋找者)

若以家庭空間的限制條件而言,較能提供照護條件的為「漫無目的型」及「刺激型」,目標型患者(尋找出口)則需要較廣闊的腹地、甚至需要室內與室外的徘徊動線聯合起來,才有可能滿足其目標型的遊走需求。

「漫無目的型」常發生在服用藥物或自身精神亢奮的長者,他們容易不停遊走、或者喜好做重複性的簡單整理工作,除非是到體力消耗到需要休息的程度,否則很難停下。遇到這種情況,將家中的步行動線盡量設計成迴狀動線,創造出「走過一區又一區、一間又一間」的視覺感,較能滿足此類型的需求。

針對愛遊走長輩,最好採取「循環動線、開放式空間」的原則:

一、減少隔間
以開放式空間為原則,除衛浴空間外,盡量減少固定隔間,而是以沙發及櫃子來做出特定空間的區隔。若是早已存在的隔間牆,則需在由專業人員(結構技師、建築師等)評估不影響結構的狀況下,做局部開孔或整面拆除,讓單一動線變成循環動線

二、減少配置面積
盡量減少不必要、多餘的家具。例如家中若有三人或兩人(長輩、看護),客廳是常見的6坪,在這個已經不流行在家待客的時代,可將原本傳統的整組3x2x1的沙發減為2人沙發,捨棄3人及1人沙發。若原本是大型的沙發桌,也可以換成小邊桌或摺疊桌,足夠用就好。讓原本家具佔據的空間,轉換成既是動線也可彈性使用的空間。
舉例來說,將原本靠牆、靠窗的沙發改放到中間,讓沙發本身為空間的圓心,成為可被繞行的主軸,使有遊走習慣的長輩,可以把客廳也當成遊走的動線之一。

除上述兩者基本的提高遊走順暢度的動線規劃外,若長輩是屬於刺激型,則特性是在邊遊走徘徊時,還會對路徑上的任何物品感到興趣、加以把玩研究。在老人照護場所,走道上的按鈕、門把、窗簾、水龍頭、掛畫等,最常讓刺激型遊走者把玩到壞掉的物品。

三、增加路徑上的停留點

國外有些養老院,會在走道牆上每隔一段就放置一個輕巧益智遊戲,由於是固定在牆上,不用擔心老人家踢到跌倒,喜歡邊遊走邊摸摸看看的老人家,也能夠在這裡花上幾分鐘時間停下來腦力激盪。一開始護理人員會擔心玩過一輪他們就膩了,但多數老人家似乎都會忘記之前玩過,每次經過又再把玩一次。
 

可以用同樣的手法運用在一般住家中,每走幾步設置一個定點,放置作品、日用品或益智玩具等,讓長輩每走幾步便有不同的視覺及觸覺刺激。曾有朋友分享他到一位新竹科學園區經理家,該經理為了讓在家中遊走的父親不無聊,每到走道的轉角處,就擺放一個安裝有益智遊戲app的面板,家裡總共擺了四架。「分別安裝了記憶遊戲、腦力激盪、憤怒鳥及Lumisty(國外當紅的IQ測試遊戲),都是最簡單的版本,讓老人家可輕鬆破解。」老人家手上配戴定位手錶,當老人家試圖靠近大門時,看護跟屋主就會收到警報。

另有一戶最近接觸的家庭,女兒提到輕度失智、喜歡遊走的老爸喜歡開啟門把,不論是窗戶或者門的,只要經過時一定會推一下、晃一下,若有窗簾繩,也會上下拉扯。他曾趁家人不注意、推開忘記鎖上的大門而差點走失。

若一昧制止,可能會遭來父親抗議與不悅,因此,建議屋主保留走道跟房門的門與門把,讓她父親在遊走時仍有開門前行的感覺,但玄關大門則另裝密碼暗鎖,即使壓下門把,大門也不會開啟。

四、確認路徑寬度與高度、提供小型座椅

遊走的行徑動線建議寬度至少要在95公分以上並搭配扶手。老人家在遊走時通常很難意識到自己的體力正在消耗,有時候會突然無力,針對腿力較弱者,應以不妨礙行走動線安全為前提,約3~4公尺設置坐憩角落。

相較於約束遊走型長者只能關在房間,若環境中能提供遊走排迴動線,多少可以幫助穩定情緒、減少焦慮情緒及原地踱步的精神損耗,甚或可以減少夜間遊走及攻擊行為。

→更多老後生活的居家靈感,請看阿羚新書《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
本文同步刊載於50+

加入好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