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些人買了地之後,只顧著決定房子要擺哪裡才有view、什麼樣造型才好看,他們誤以為房子是整個程序的重心,這是大錯特錯。
宜蘭、花東的農夫及原住民,其實對於有些外來移民的心態感到十分頭疼,因為他們的無知、濫蓋,不只讓自己的居住環境顯得荒謬可笑、也影響到當地居民的視覺、甚至遮住了周邊稻田的陽光。
假如你真的有一塊地,尤其是鄉下郊區的農地、荒地,就要帶著珍惜與共好的心態。不能用上對下的父權姿態對待那塊地,不能因為覺得是自己買了、就用對待無生命物體態度對待土地。
若有心打算要到這塊地生活,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就是做好土地的分區規劃與設計。至於房子,只是土地上的元素之一而已,與樹、地形、果園、菜園、人、動物、昆蟲等...應是在同等地位去思考的。
地主應該把這塊地當成你的生活夥伴、以平等的方式來面對這塊地,當你在某區域佔了它一分便宜、就要在別的區域還它一分自在。
至於要怎麼做呢?那就來看看《鯉魚山下種房子》這本書吧!
終於,有一本針對土地,做了詳實、親身執行的規劃過程的記錄。
終於,有人仔細分享了友善的「土地設計」實務經驗。
坊間不乏歸田園居、體驗鄉下生活的好書,但是有許多都是著重在心靈層面,而這本書最大特色之一,就是除了個人的體驗感受外,作者陳寶匡還在前半段清楚的分享記錄了他的「土地設計」概念,而且他的土地還是國內最常見的狹長型農地。
台灣會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園藝設計的專業人才很多,但是兼顧「功能、美感及生產」這三大要素的「土地設計」想法,並且以實例來說明呈現的書籍還很有限。
陳寶匡用循序漸進的時間軸,從觀察周遭地形、氣候、陽光等條件開始,然後以個人的觀察想法、以及對土地的呼應,規畫出生態池、路徑、房子、菜園及果園,讓土地上的多種元素,能夠清楚而系統性的串連、結合生活的便利性。
他透過簡單易懂的手繪圖,分析他的配置想法,也透過手繪圖解說了生態池的舖設如何營造動植物最大的活動孔隙。
當地主對自己的土地用心、帶著回饋、留白(適度野放)、不施加外力(農藥化肥)時,土地可以恢復原有的健康與自衛力,形成天然的生態食物鏈。活耀的生命力不但讓土地開心,也讓住在上面的人開心,陳寶匡的親友長輩們,已把這裡視為家族定期聚會之處。
這並不是說,要讀者按照書中的設計方式、按表抄課,畢竟,設計總是在不停的微調之中更趨完美。因此,重點是在學習其土地設計SOP,以及他的初衷─對土地是良善的態度。
至於如何設計、種植什麼,都要再依照每塊地的現況而有不同解答了。
雖然,我現在超不鼓勵人家買地蓋房子,因為我發現一般人(包含我)還是有都市人的習性,很難好好善待土地。但如果,你已經有一塊地、或者你將來真的很想有一塊地,那我真的誠心建議你參閱這本書,作者深入淺出的實務經驗,一定可以讓讀者有些共鳴或想法,進而讓多一點土地有被善待的機會。這是準地主們必看的土地設計實務記錄書!
◎土地設計前必讀資訊延伸:
我的璞玉計畫
秀明自然農法協會
樸門永續設計
陳琦俊老師的台北市民農園
種瓜路11之10:上班族的幸福實踐力
向大自然學設計
(本篇原文亦為阿羚所撰寫的推薦序)
add your commen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