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棍近照 |
深夜,不厭其煩的將雨棍緩緩的往左傾,聽它滴滴答答的聲音,然後...再往右傾,傾斜的角度可以決定聲音的大小與速度,進而產生像溪流、或者滴滴答答的雨聲。你可以把耳朵緊貼著竹面,更有臨場感。
這是我們在三義拜訪黃醫生及靖雯姊夫婦時(《老屋綠改造》的書法家川添所介紹),把玩他們所製作的眾多樂器中,最喜歡的一個。
愛不釋手,不停的聽著竹節裡面的雨聲,於是後來再相約一天,決定跟黃醫師學習,製作出一根四節的雨棍。
|
去黃醫生那邊製作的雨棍 |
黃醫師說,他所製作的雨棍的概念,主要源自於美洲原住民的樂器。原住民將仙人掌的針刺反敲入仙人掌幹內,然後再灌入小豆子,小豆子在針刺中彈跳的聲音,如同下雨,這也是雨棍的由來。早期部落的原住民相信,只要彈奏雨棍,就可以召喚風雨、避開旱災。
不過,在台灣沒有仙人掌,黃醫師拿出事先就保存風乾過的桂竹。
製作雨棍,可以選擇要做兩節(兩個竹節)的、或者四節的,我希望雨滴的聲音可以延長多些,於是選擇了四節,一粗一細,使音調也有高低之分。
首先,得將竹子的四節鑿通,需要重複、使勁的用長長的鐵桿(像拉鐵捲門的桿子般細長)往內打。
接著,用鑽孔機在竹節外面鑽孔,鑽孔的路徑,沿著竹子外圈、呈螺旋狀的,由於一點、一點的鑽,需要考驗心平氣和,只要有點急躁,就有可能讓間距拉大或縮短,四節下來,大約有120至150個洞洞要鑽。
然後,就是將削好的竹籤敲入鑽好的洞洞之中,竹籤的長度約為竹子直徑的2/3至3/4,竹籤沿著洞洞,在竹身裡面以螺旋狀的方式排列,就如同DNA一樣。
抓了幾把小砂礫(常見於鋪在水族箱底的小石頭,約5~8mm, 國內有些製作雨棍者,選用綠豆取代小砂礫,就要考慮到存放處要較為乾燥)當小礫石放進去之後,會沿著螺旋階梯叮咚叮咚的跳下去,砂礫敲擊在竹籤上、末端的聲音,就是美妙水滴聲。
下圖,是把突出的木籤部分切除。
把竹節的兩端用木片跟麻布封住,就可以避免小砂粒跑出來。
最後再用亞麻仁油重複擦拭竹子外表,讓竹子的表皮吃油、增加防潮、裂開及防霉的功能。整個過程還有許多修飾的細節,從早上9點開始製作,拜黃醫師的幫忙,才得以於晚餐前完工。
|
室友終於有想到幫我拍照留念了... |
現在,雨棍一根就擺在我書桌旁邊,只要想聽,雖然不像剛做完這麼寶貝,但每次經過稍微晃一下,就可以聽到純粹的水滴聲,心就跟著微笑。
補充1:完整製作照片
看這
補充2:雨棍教學詳洽
scott55.hung@msa.hinet.net 靖雯
add your commen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