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趨勢進行式〉 產業小聚 |
第一個是參加信義學堂與Green Impact Lab合辦的《綠色趨勢進行式》,主持人楊雅雲有感於綠色趨勢已經被討論很多年(至少有十年了吧),卻一直沒有被真正重視,或者被視為跟「環保」同樣的概念,「每一年,我都會重複面對在綠色領域工作的朋友崩潰,因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尤其今年齊柏林往生。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做對的事情,但如果這件事情真的這麼對,為什麼做了老半天,綠色產業還是這麼小,從來不是主流?」
於是,雅雲找來了研究碳排放、綠色經濟的國際經濟所副研究員羅時芳博士,做宏觀及國際性的探討。而我則是要從個體、家庭單位的角度,來看綠色跟老百姓之間目前所處的狀態。
羅時芳博士 |
以下是雅雲問我的幾個問及我的回答。
雲:
你對綠色的看法是很不一樣的,你怎麼看綠色、也就是做環保的本質?你覺得綠色產業為什麼到現在都這麼小?
我:
除非因某種目的要申請標章,不然我覺得不一定要把生活的行為規範區隔出,強調自己的行為綠或不綠、環保或不環保。
從個人生活的角度來看,生活簡單一點,物欲少一點、有把垃圾做資源回收,在無形之中就會做到綠色與環保。因為不浪費、也沒有亂買東西,耗用的資源自然減低。出門會把該關的電源、該拔的插頭拔掉,同時做到省電與安全。洗澡的時候,盡量用淋浴取代泡澡、馬桶沖水分大小。其實它可以自然而然的透過生活去實踐的。
較嚴格的環保人士會說,你是用的紙張不是環保紙、澆花的水不是回收過濾的水、筷子不是用回收塑膠做成、衣服穿的不是用回收寶特瓶做成、吸管用的是塑膠不是不鏽鋼吸管、所使用電沒有用太陽能或風力發電等...上述這些說法我都聽過有人評判,但實在吐槽點太多了,環保品、回收品,最容易讓人忽略的是「再製的過程」對
真的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沒有一個人所做的事情是環保的。即使是環保鬥士,也能夠輕易挑出他生活中「不環保」的行為。沒有人能以環保之名批判另外一個人不環保。
Green Impact Lab創辦人楊雅雲 |
你覺得在從業的這段時間,有沒有什麼民間對於綠色、環保根生蒂固的看法,是你覺得很頭疼的?你可以藉這個機會表達一下嗎?
我:
有次受邀到一家環保組織經營的輕食餐廳,餐廳前方是種有大樹的空地,主辦人希望能夠將荒蕪的空地稍加整理、搭建一個寬敞、墊高約一階的平台,讓鄰近住戶來這裡乘涼聊天。因預算有限,主辦人問我可以用什麼材質來搭建?
我建議他們,可以到市中心的美食街、跟每間餐廳回收小鐵桶(沙拉油桶)當墊高的地基。而廣告招牌店,常常有拆下來的舊招牌板,這些招牌板,可以拿來當平台的底板或側板。
「可是招牌板是塑膠製的...沙拉油桶也不是天然材料呢...」主辦人面有難色的回答,「我覺得用木質板材做平台地板、磚塊或空心磚當地基,比較自然、比較環保。」
木頭是要砍伐的,如果說用人家拆下來的建築舊料,除非是認識的親友木屋正好要拆、要送,否則只要是木頭,不論是新材或舊材,絕對不會便宜到哪。拆下來的招牌板,雖然是塑膠製品,但它堅韌耐用,只要稍加整理,不論要用來做底板、垃圾桶或植物架,都很好搭接。回收再利用,不但可以降低製作預算、也可算是一種環保。若只堅持用天然素材,那很多廢棄的材料就無法再利用,輪胎、油桶、玻璃瓶、寶特瓶、報紙、金屬罐等,其實都可以是再利用於建材的相關材料。
在這資源有限、氣候極端的時代,試著多利用各種廢棄材質,也許可以減緩對大自然的消耗。
雲:
你發展綠色生涯的路徑很特別,從編輯到實踐家,還去考了室內裝修執照,還可以寫作出許多暢銷書,我知道有許多人想要走這條路,但最後都放棄了,你覺得為什麼你能做到?
羚:(老實說,這題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只能含糊帶過XD)
可能興趣使然...吧?
雲:
你覺得你這些轉折點,是因為什麼樣的假設,讓你可以跳脫綠色的框架,例如我自己就不太有辦法跳脫,我會想我已經投入了這麼多的時間,我所有的身家性命都壓在這上面了,我怎麼可以離開。這是不是因為你的假設根本就不是環保?這有沒有可能是你另一個心法?
羚:
我沒有特別假設什麼,但我不想把自己定位在單一定義上,環保、自然、有機、綠色...我不想被這些框架給限制住。我記得侯文詠曾說,不喜歡印名片、給自己加諸一個頭銜,我深有同感。
而且,我很不喜歡講環保、愛地球這些聽起來人類可決定地球命運的預設。我很認同喬治卡林(George Carlin )說的,地球本身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人類自己。
若一定要說的話,其實我只是想過簡單有趣的生活。若覺察到自己有新的想法或新的體認的話,我隨時都可以推翻舊思維,而不會讓自己囚禁在一層不變的認知中。
以上是當天產業小聚的前三分之一討論,接下來討論的是比較偏個人的職涯發展史的討論,就不在此贅述了。
延伸閱讀:綠色帶路人心底話
立即加入阿羚官方Line接收最新活動與專欄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