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拆除前)。翻攝自google街景圖 |
現在:沒有系統的急拆,很多原本可以再利用的舊料成為廢料。 |
前幾天與銘傳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王价巨老師小聊一下,他提到這陣子擔任建築執照預審委員、審查A7合宜住宅,除了基地安全問題尚未順利解決外,古厝及老屋在沒有任何評估的狀況下一律拆除,「不到六個月,百年以上的老房子、四五十年的古厝,屋主都要自己拆掉,有些住戶是邊流淚邊拆祖傳的房子。」
基地其實有局部土石流潛勢溪流、而部分居住區域更是消防車無法進入救援的區域,而目前許多細節沒有完善的解決方案就將要展開預售,讓人不免感到擔憂。
惦記著王老師所描述,趁一次從台北往南的路上,從林口交流道下,沿著文化一路走到底到接近體育大學,就到了將來要規劃合宜住宅區域的基地,雖然尚未徵收完畢,但政府已經派人將這基地圍起,被我找到唯一能夠進入的小路,就是文化一路跟樂善街之間的區域,那是將來的產業專區。
裡面給的小區域都被用鐵板圍起,尚未圍起來的也正在焊接當中,現場可以看到還有扇子、電話、收音機、棉被混雜在磚瓦之中,猜測其要求居民拆除的速度之快、甚至讓屋主連好好收拾的心情都沒有。
在廢墟中穿梭時,我看到一位阿姨,她站在樂善街與壽山路交叉口處等待著,待我繞完一圈回到交叉口處時,看到她還在那裡。
「這裡還有公車嗎?」我問。
「有啊,這裡有免費公車,下午大概每兩個小時來一班。」阿姨講話帶著一種親切的鄉土感。
「阿姨你怎麼會在這裡等車呢?這裡都一片廢墟了。」當時已經兩點四十分快三點。
阿姨說她常常去樂善寺進香,包括昨天也有來,通常都是搭兩點的公車走。「不知道今天公車是不是比較早來,我兩點多幾分等到現在都沒看到車!」下一班公車則要等到四點。
也許是所在的地點比較敏感所致,而且每隔幾分鐘就有不知是保全還是警察的人在路上巡邏,我問了幾次阿姨要不要載她一程,她略帶緊張及警戒的婉拒,說公車待會就會來。
阿姨是在地人,半年前她所經營的雜貨店,就在我們等公車的斜對面,如今已經成為一堆無法再度使用的磚塊廢料。而更早之前,她是在這裡上班的,因為這裡曾經有個窯廠。
半年前,阿姨的雜貨店磚屋就在這間房子的左邊。
|
拆除前,阿姨雜貨店跟門前的大樹。(圖片翻攝自google map)
|
「怎麼可能有賺?他們給我們80萬,要我們自己拆自己的房子,若居民不自己拆的話,80萬就還要再打折。至於將來分到住宅的坪數,則是原有坪數的40%,例如100坪的土地,將來是分到它裡面40坪的樓層空間。」也就是原住戶的土地、被換大樓樓板面積,至於這40坪裡面是否含公設,我就不敢問了。
「阿姨,沒有別的選擇嗎?」
「我們曾經想過把換來的樓層坪數賣了、用這些錢搬到別的地方蓋個一兩層樓,但發現我們買不起也蓋不起。」
所以,阿姨一家人哪裡也走不了,只能等合宜住宅蓋好之後,回來再住在這裡。
「沒辦法啊,我們小老百姓什麼都不懂,有什麼法度?」阿姨嘆氣。
風很大、也有點冷,阿姨依然堅持再等公車,於是我跟阿姨說我先去附近繞繞,會從原路回來,如果她改變想法再搭我的車吧。
我去繞了一下樂善寺,這寺廟是本區唯一完整的、毫髮無傷的建築園區,回程的時候阿姨如我所預料的還站在原地等公車,因為知道她就住在銘傳的附近,不想增加她的愧咎感,我就說我也是要往銘傳方向、她才放心上車。
路上閒聊一會後,阿姨才告訴我,其實她來這裡的原因,主要是來看她兒子。
「我兒子兩年前死於小腸癌,當時他就是在老家裡面過世的。」阿姨開始輕聲哭泣、流淚,我拍拍她的肩,阿姨說,「房子拆了、很快就要變成大馬路或大樓,我這幾天都特別來看他。」
房子這個空間,是阿姨對兒子回憶的專屬空間,房子拆了、蓋了大樓,阿姨懷念兒子的空間消逝,對阿姨而言,或許象徵著兒子將永遠離開、母子沒有再可以對話的祕密基地。
「阿姨,你是個好溫柔的母親啊!我想你兒子會很開心這幾天有你的相伴。」送阿姨到目的地時,她很感激,而我則默默替她感到難過,兒子死了、房子被拆了,走投無路,即使不喜歡也沒有選擇的餘地。
回到家,我打開google map看了一下樂善街這邊的3D街景圖,頓時頭皮發麻,半年前這裡原本是個充滿綠意的城鎮,有老樹、有住家、有工廠、有行道樹、也有閒置的空地上長滿了雜草與雜木,一點都不像荒涼的城鎮、而是原本充滿生機活力的。而現在,則是一大片的廢墟。看起來就像是台灣任何一處的當代聚落,在短短半年就變成戰亂之後的廢墟。
拆除前,就像每個再平凡不過的小鎮。(圖片翻攝自google map) |
半年內整個小鎮人間蒸發,連大樹老樹都不留,全部都變成廢墟。由於現場許多保全人員在繞來繞去監控著,故只能從車上拍。 |
備註:
1.如果你想親自到基地瞭解,可以抵達林口文化一路之後,改輸入龜山鄉景點「牛角坡」即可找到。
2.桃園機場捷運a7站受災戶促進會facebook
3.拆除前原有街景圖
拆除過程,匆促、屋主來不及好好整理、道別。 |
add your commen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