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日有機會降到10度以下,但因陰雨潮濕,中部以北體感溫度竟會降到3~5度。所以本週末請務必做好居家保暖。其中,可即時做到的是窗戶的斷熱。
(續上集)這次真的不容易。挑戰包括1.老樹本身被周遭硬體卡住、2.周邊電線遍佈沒有腳路、3.時間壓的很緊、4.下雨天 ...
找到願意接手的老樹移植專家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鴻楷大哥後,接著又要面對緊湊的最後期限。
![]() |
陳大哥(右)正在指揮吊車把龍眼樹調到最佳角度。 |
![]() |
光纖只傳送日光、手即使貼近燈具也不會燙。 |
有一棵位於潭子綠園道旁住家的玉蘭花(又稱白玉蘭,常綠喬木),樹高超過一層樓,是由屋主媽媽在年輕時親手種的。他媽媽幾乎把玉蘭花當成自己的寶貝在照顧、甚至還會對著它說話。
為什麼不同地點的樓梯,有的走起來會喘、有的不會?
這跟階梯的高度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身高不高的人(如我),更可以感受階梯高度的微小差異。
雖然建築技術規則提到,居室階高20公分以下即可,但我覺得通用的理想級高應該是介於17~19公分之間。
四月時,老讀友阿倫來電,問了跟房子有關、卻是我從未想過的問題。
阿倫從小在新竹跟阿公同住、即使畢業到台北工作,仍然每天辛苦通勤,只為陪伴年老的阿公。
直到阿公過世,他才正式在台北落腳。老家,也因此閒置成為空屋。
事隔幾十年,他評估未來不太可能再回新竹,發佈出售消息後、很快就找到買家。
「現在只差我簽字就成交了,」阿倫電話中說,「可是,心中卻湧上不捨感,不知道要怎麼面對這種心情?怎麼處理這樣的感受?」我這才發現,許多人賣房子,尤其是老家,都會面臨到這樣的心情。
自地重建的房子,如果可以退縮一點,可以帶來許多好處。過完年後拜訪的第一間住家,舊屋的時候是跟隔壁連在一起的典型長形連棟透天。
屋主家(左邊)在重蓋之後,刻意留出約1.5m的棟距,與右邊建築多了緩衝空間。 |
拆除重蓋之後,屋主希望可以跟隔壁棟保持約1.5公尺的距離,沒想到因此有了更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