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認同政治」是個非常厲害的策略,它可以很有技巧的使一個自由的個體,秒變為受害/加害群體裡的虛無流量。
一個從未被迫害、自由且身心健康、事業有成的黑人,可以被「身分認同政治」群體強迫認同自己是「受害者、被壓迫者」裡的一份子。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把認同政治發揮到極致,他在Breakfast Club Power 節目上說:「如果你不知道到底要投川普或投我,那你就不是黑人。」(麥可傑克森表示...)此事造成極大風波,事後他有公開道歉。
這我多少有點感同身受。我的經驗裡,從小到大並未受過性別歧視的待遇(反而是我常對男同學惡作劇...懺悔XD),直到大學時,與某團體在網路上聊天,她們要我接受「我很可憐我很弱勢→因為我是女的→所以我一定是被壓迫→所以要一起對抗男性。」我否認我被壓迫過、不覺得自己弱勢,他們回:「如果你不支持我們的運動,你就不是真正的女人、你是沙文主義父權壓迫的幫凶。」
至今我對於這種強制二分法仍心有餘悸,我明明是個有自己成長經驗與生活社交圈的自由人,卻因提出疑點、不全然認同他們,就被指責為惡人。我也承認,討論過程中,那股從未發生在我身上的「受害者情緒模擬」很有煽動力,你一度會陷入女性很可憐的自憐情緒裡。
然而,回歸現實面,明明就不是這樣。再看看周遭認識的朋友們,通常生活大小事多是老婆女友媽媽姐妹們在作主。而周遭職場女性跟男同事也合作愉快,並沒有被男同事欺壓或騷擾的情事。
當然,沒遇過不代表沒有發生,「人」本來就不應該歧視或壓迫另一個「人」,這是基本常識與社會共識。沒必要特別加上男跟女、黑跟白。刻意以天生基因來製造對立並沒辦法解決問題,只會造成混亂,除非,這就是它們的真正目的。
在閱讀完Jordan Peterson的《生存的十二條法則》第二章「善待自己,就像善待任何你有責任幫助的人」後,我有好多感觸,但為了精簡,我在心得影片中,把它分為兩個重點:
第二個,也是呼應文章一開始提到的,JP告訴我們分辨「混亂」與「秩序」,要怎麼觀察所遇到的事件的屬性?其理由與動機是偏向何者?影片中,我以#metoo和「白人特權(white privilege)」為例來說明。我認為,每個人要拿捏出自己的平衡點,才能看得清楚。
最近大環境「混亂」的事情似乎多於「秩序」,但也不用太過擔心。「混亂」與「秩序」就像太極一樣,當「群體」太過就會有「個體」覺醒,當「混亂」太過就會有「秩序」出現,兩極總是會慢慢達成平衡。
而參與其中的我們,得找到屬於自己的安身立足之地,如此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